home banner
News Center海汇新闻

对话未来 | AI大模型培训学习专访

2025年05月13日

对话未来 | AI大模型培训学习专访


采访嘉宾:数智技术中心-华辰总

2025年,AI大模型正在席卷全球——从代码生成到行业垂类模型爆发,从到“大厂专属”到中小企业的竞相布局。AI浪潮奔涌而至,一位掌舵者的“破界”之举如何点燃团队火种?本期公众号,我们将走进华辰总与他的团队,共赴这场“AI觉醒之旅”。


学习动机与技术实践

小G:华总,您为什么选择AI大模型进行学习?

我认为AI大模型的开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。随着各行各业都在追求降本增效,AI成为了企业面向未来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工具。不拥抱AI,就可能被时代所抛弃。


小G:学习过程中最颠覆原有认知的点是什么?

我深刻体会到,虽然团队最初对AI开发感到陌生,认为它门槛高、需要很强的技术背景,但随着AI工具的不断优化和简化,现在即使是零基础的成员也能快速入门,轻松达到及格水平。想要进一步提升效果,虽然还需要针对业务需求进行优化和调整,但整体难度已经大幅降低。


小G:与传统AI相比,现在的大模型应用开发有哪些不同?

与传统AI相比,现在的大模型应用开发简化了许多复杂的工作。我们不再需要亲自构建模型和实现算法,而是基于大语言模型,只需关注输入和输出,AI会帮助我们构建中间层。当输入和输出出现偏差时,我们能够调整参数,优化关键提示词,从而提高开发效率。


小G:目前团队尝试过哪些大模型场景的应用?

我们团队最近在AI知识库和AI物流规划项目中开始应用。特别是AI知识库,我们从零在开始构建。AI广告我们还在规划中。Q3季度我们还将要求团队整体使用Cursor这个AI编程软件,提升整个部门编程的水平以及速度。


小G:应用AI大模型时,目前有何技术难点吗?

技术难点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并不是最大的问题。关键在于持续学习和构建分享文化,鼓励团队不断挑战问题,提升能力,并将知识分享给整个团队,使之成为共同的财富。


小G:如何平衡技术探索与业务落地?

学和干必须紧密结合。学习是提升AI能力的手段,而业务落地是目的。我们需要快速学习,高效落地,遇到问题再回来学习。我们关注的是以终为始,带着业务场景中的问题去学习,这样学习才能更深入,更踏实。


小G:跨部门协作中,有发生什么趣事吗?

我们最近与供应链部门紧密合作,他们最初对AI感到陌生和棘手。我们通过分享AI工作思路,帮助他们理解如何提供输入和输出,构建程序。通过这种方式,沟通变得高效,项目推进也更加顺利。



未来展望及方法总结


小G:您对团队AI能力的建设有何期待?

我对团队AI能力的建设有三个期待。首先,我们需要建立坚定的信仰,即使面对问题也要迎难而上,坚持到底。其次,我们要清楚AI的能力边界,了解其原理,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效解决。最后,我认为AI的学习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业务问题。我们需要成为业务的专家,至少是半个专家,以便更好地将AI应用到不同场景中。


小G:下一步,您计划探索哪些方向?

我们计划探索的方向有两个。首先是私有化部署,以降低成本和解决数据安全问题。其次是基于跨境电商行业的AI应用,我们将AI能力与行业需求结合,开发出更符合行业特点的应用,比如帮助HR部门在招聘跨境电商人才时提供更好的建议。


小G:学习AI大模型时,有何高效的学习路径?

我们强调组织学习的重要性,通过集体学习克服个人惰性,互相支持,共同进步。此外,我们还常规化学习,通过微信群分享AI技术和应用,让团队成员每天都能接触到相关知识。我们还鼓励将学习与公司业务结合,通过实际应用来深化理解。


小G:您对想学习大模型的同事有什么建议?

我认为大家不应该对高科技有畏惧心理。很多困难都是自己设限造成的。我们应该组队学习,坚持到底。只要不怕困难,就已经赢了一半,剩下的就是坚持和努力。


小G:在您看来,数智技术中心的未来规划及展望是什么?

技术中心的未来规划是与业务部门更频繁互动,主动提供业务支持,甚至发现价值。

我们希望通过短期高强度的培训,让团队快速入门AI应用开发,掌握基本原理和核心工具。我们期望团队成员能够成为超级单兵,既懂业务又懂技术,能够独立完成项目落地。同时,我们希望技术与业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,技术同事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,同时向业务部门反向输出AI应用知识,以提高沟通效率和项目推进速度。


团队成员分享


钟君辉同学


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,我选择投身大模型开发领域,这段学习经历彻底颠覆了我对人工智能的认知。最初,我和很多人一样,认为AI开发是少数技术精英的专属领域,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和编程能力。但实际接触后发现,现代大模型技术已经高度工程化和民主化,Prompt工程的出现让普通开发者也能快速上手。

学习过程中知道了Prompt设计的作用。通过结构化Prompt可以让模型输出专业级的法律分析。同时,API调用的便捷性也让我印象深刻,开发者无需深入底层就能调用最先进的AI能力。这些发现让我明白,在大模型时代,技术理解力与工程思维同样重要。

学习AI大模型开发挑战重重,如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、知识快速迭代、Prompt设计有难度等。但我通过系统学Transformer架构、参与项目、保持技术敏感度,搭建起知识体系。如今已将大模型用于知识库建设,提升了工作效率。

我深知AI是人类的“智能副驾驶”。未来我会深耕Prompt工程与模型优化,探索业务新应用。建议初学者从实际需求出发,“做中学”,在AI时代找到自身定位。

杨丰硕同学


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,与其担忧被替代,不如思考如何与AI协同进化。AI能高效完成代码生成、数据分析等垂直任务,但真正的价值在于我们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实现横向拓展。学习理论不是为了成为技术专家,而是建立判断力——能看懂AI的输出,辨别优劣,并引导其解决实际问题。

AI的强大恰恰解放了我们的生产力,让更多人可以专注于创造性思考和战略决策。未来职场中,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单一技能,而是"理解需求+驾驭AI+跨界整合"的复合能力。与其惧怕变革,不如主动拥抱,让AI成为个人能力的放大器。毕竟,工具永远在迭代,但人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始终无可替代。

梁承东同学


学习AI大模型开发是一次认知升级的旅程。从最初对复杂算法的敬畏,到如今能够熟练运用Prompt工程优化模型输出,这段学习历程让我认识到:AI大模型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技术先进性,更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智能能力"平民化",让非专业人士也能享受到AI带来的效率提升。

最令我惊喜的是发现Prompt设计的重要性。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,即使是基础模型也能产生专业级的输出。这让我明白,在AI时代,提出问题的方式往往比技术本身更重要。在实际项目中,我们通过持续优化Prompt模板,成功将知识库问答准确率提升了40%,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令人振奋。

更深刻的收获在于建立"人机协作"思维:AI不是替代者,而是智能助手。例如用大模型自动处理入离职流程,节省80%时间并降低人为错误。这种效率跃迁让我确信,AI开发能力将成为未来职场核心竞争力。

未来我将深耕Prompt工程与模型微调技术,探索更多业务场景的智能化改造,并推动团队AI应用落地。这段旅程印证: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,唯有持续学习与实践,才能保持与AI共舞的能力。


专访小结


本次专访展现了团队从零开始探索AI大模型的成长历程,充分印证了三个重要方向:

   第一,积极拥抱AI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。通过Prompt工程、API调用等实践,我们深刻体会到AI不是替代者,而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强力助手。掌握这项技术,就是掌握未来的竞争力钥匙。

   第二,对数智技术中心未来发展充满期许。在华辰总的带领下,数智技术中心正从技术应用向创新引领迈进。期待中心继续深耕AI与业务场景的融合,打造更多标杆案例,成为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。

   第三,本次学习组织完美契合公司打造学习型组织的战略方向。通过系统性培训和实践项目,我们不仅掌握了AI工具的使用,更培养了持续学习、快速迭代的团队文化。未来,公司将继续在AI应用领域保持领先,以"永争第一"的信念,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。

在AI浪潮中,我们既要保持技术敏感度,更要坚守"以人为本"的初心——让AI赋能员工,让创新驱动增长。这既是本次专访的核心启示,也是我们未来持续努力的方向。